对比王健林在风暴中的辗转腾挪,潘石屹在房地产行业集体暴雷前三年就基本完成资产剥离千层金配资,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操作。
这绝非仅是运气,而是源于对行业趋势近乎冷酷的精准预判和超强的执行力。
潘石屹是甘肃天水人,早年挺贫苦的,网上还能找到的是为数不多的一张全家福,看眼神就知道,从小古灵精怪,鬼精鬼精的。
后来有人采访的时候,他说:“我从小就不听话,否则现在还在老家种菜。”
南下闯荡的他,头脑灵活。通过各种运作,在在海南贷款500万倒卖房产,半年就获利了2000万。
2000年前后,嗅觉敏锐的他早一步知道海南地产政策要调整,就迅速转移到了北京,在这里也遇到了他的现任妻子张欣,两人闪婚后携手创立SOHO中国。
妻子也是他最好的合伙人,在分工协作下,SOHO公司一度是当时亚洲最大规模的商业地产企业IPO。
早在2014年,地产行业还在如火如荼,大多数房企还在高歌猛进加杠杆扩张,潘石屹就悄然启动了这场长达七年的“大撤退”。
他将枪口首先对准了最核心、最优质的资产:上海的黄金物业海伦广场、静安广场以52.3亿元的高价售予金融街控股,打响了套现的第一枪。
他看准了当时市场流动性充裕、资产价格处于高位的时间窗口千层金配资。
随后的数年里,望京SOHO、外滩SOHO、复兴广场、古北SOHO等一个个曾经的地标项目相继易主,累计套现超过350亿元人民币,贯穿了整个行业由盛转衰的周期。
他的剥离彻底到不留一丝“尾巴”——没有遗留烂尾楼、没有拖欠工程款、没有卷入理财暴雷,甚至连办公桌椅这类固定资产都进行了变卖,力求“轻装出境”。
潘石屹深知SOHO中国早期赖以成功的“开发-散售”模式已难以为继,而后期转型的“自持-收租”模式在国内低得“不好意思提”,据他所说2019年租金收入仅18.33亿,远低于预期的40亿目标,根本无法支撑庞大的现金流需求。
从2017年起,公司净利润开始断崖式下跌,短短三年从47亿元暴跌至5.36亿元,缩水了近90%。
就在现金流警报拉响、同行仍幻想通过恒大、碧桂园等“高周转”续命,潘石屹却将视为加速退出的信号,拒绝参与危险的游戏,坚定地将现金落袋为安。
他的精明还体现在前瞻性的风险对冲。
套现后,所有的巨资并未再投入风雨飘摇的国内地产市场,而是果断转向海外寻求安全:收购纽约曼哈顿广场、通用汽车大厦等核心不动产,大手笔捐赠给哈佛、耶鲁等美国名校(累计超6亿元人民币),并通过分红、减持、信托等方式将财富转入个人名下进行管理。
当王健林不得不在2017年政策突变后紧急“断臂求生”,忍痛大幅折价甩卖万达文旅和酒店资产以求生存时,潘石屹早已凭借早期高位套现积累了厚厚的安全垫。
待到2023年房企债务危机全面爆发,昔日巨头纷纷深陷泥潭之际,潘石屹手中的SOHO中国已然是“零有息负债”状态,与背负近三千亿债务、持续进行艰难债务重组的万达形成了天壤之别。
此刻手捧数百亿现金、无债一身轻的潘石屹,看到老王还在商海中浮沉,无疑是风暴中最从容的“观火者”。
不过,这份几近完美的“逃生”也伴随着代价与争议。
2021年,他试图将SOHO中国控股权以236亿港元卖给黑石集团,交易被监管部门叫停,让人想起了李嘉诚,暴露了他在资本跨境流动监管红线判断上的失误。
同时,他儿子的入学时间和对美国高校的巨额捐赠时间高度关联,这和他在口罩时期对家乡的1000万捐助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了强烈的“财富转移”舆论质疑。
尽管他说自己“从未跑路,一直持有中国护照”,但社会形象的损耗也是真的。
他对儿子的教育也饱受诟病,虽然儿子“荣升”新“京城四少”,但出名并不是因为什么好事。
潘石屹的精明,本质是对行业生命周期拐点的一种清醒的计算和极致执行。
他深刻理解到,散售红利消失、租金回报崩塌,商业模式已经动摇,而且系统性风险(高杠杆、政策转向)正在累积,最理性、最能保全资本价值的策略不是像王健林一样艰难的“转型求生”,而是彻底的、果断的“清算离场”。
他用七年时间证明了,在泡沫破裂前离席,比在崩塌后断臂要优雅得多,代价也小得多。
维嘉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